官网重庆新东方烹饪学校(中国烹饪教育成熟品牌)

清明时节习俗

来源:重庆新东方烹饪学院浏览量:更新时间:2013-04-03 15:10:57
  传统节日折射着中国人对“天、地、人”的思考,体现了中国人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合一,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中华民族的节庆文化,体现着一种民俗情结,凝聚着一种民族精神。传统节日,使每一个中国人加强了同家庭、家族、家乡和国家的情感联系,寻找到了个体融入群体的安全感和归属感。
祭祖扫墓
  俗话说:“三月清明雨纷纷,家家户户上祖坟。”清明节是一个纪念祖先的节日,祭祖扫墓是清明节的主要活动。孝敬老人、敬重祖先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清明节祭祖扫墓是中国人慎终追远、尽孝行孝的具体表现。
  清明节祭祀祖先有多种形式,常见的是为去世的祖先扫墓。扫墓时,不仅要烧冥钱,还要把亲人坟墓周围的杂草清理干净,并为坟墓填上新土,然后将鲜花、酒食、果品等供祭在坟墓前,行叩头礼进行祭拜。除祭祖之外,人们还分出一部分食品和纸钱,抛与四面八方,给野鬼孤魂享用,以防止他们抢夺先人的祭品。有些地方在祭拜之后,还有一种“食祭余”的风俗,大家一起享用祭祀过的酒食,各地关于这种活动有“吃会”、“吃清明酒”、“散清”、“吃清”等不同的称呼。清明节祭祖扫墓,表达了人们对去世的亲人无限的哀思。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一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清明节伤感肃穆的特殊气氛。
  中国人十分注重血缘亲情。清明祭祖扫墓,有利于强化家庭、宗族的血缘关系,维护团结,增强家庭、宗族内部的血缘凝聚力,从而达到敦亲睦族的目的。
踏青春游
  
阳春三月,正是春暖花开、阳光明媚的好日子。在春风的吹拂下,野外长出了青青的小草,鸟儿们开始歌唱,景色多么美丽啊!这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因此,在清明节期间,人们纷纷走出家门,来到郊外,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在中国古代,把春游叫做“踏青”,所以清明节又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踏青节”。
  北宋年间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生动地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汴京以汴河为中心的生活景象。画中第一场景就是汴京郊外的景象。农民在田里耕作,有钱人扫墓归来。路上,驮队、挑夫、骑马坐轿的人物正匆匆进城。画的主体部分描绘了汴京的街市,官府衙门、民居宅院、作坊店铺、茶肆酒楼,屋宇错落,街上车水马龙,热闹非凡。《清明上河图》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再现了当年北宋汴京地区人们在清明时节郊游和贸易的盛况。
插柳戴柳
  插柳戴柳是清明节的重要习俗,所以清明节也叫“插柳节”。关于清明插柳戴柳习俗的来源,人们有着不同的说法。有人认为,插柳的习俗是为了纪念教百姓种植百谷的“神农氏”。有人认为,传说介子推死于柳树之下,清明插柳是为介子推招魂。有人认为,当年黄巢起义,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所以民间有“清明不戴柳,死在黄巢手”的说法,清明插柳可能由此而来。还有人认为,古人相信鬼怪害怕柳木,“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齐民要术》),清明又是鬼节之一,值此柳条返青发芽之际,人们插柳戴柳,能够消灾避邪。
  无论人们赋予柳枝怎样的文化内涵,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柳枝在初春冒芽返青,是春天的标志,象征着绿色和生命。在春风中摇曳的杨柳,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因此,清明节插柳戴柳,同时也是人们热爱自然、追求健康生活的一种反映。
放风筝
  清明前后,春风徐徐,正是放风筝的大好时节。在中国古代,风筝又叫“纸鸢”、“风鸢”,清明放风筝是普遍流行的习俗。清人潘荣陛所著《帝京岁时纪胜》记载:“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提酌挈盒,轮毂相望。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清嘉录》中说:“春之风自下而上,纸鸢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断鹞’之谚。”清代诗人高鼎《村居》一诗云:“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描绘了小孩子在春天里放风筝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