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当前高等教育,高校毕业生与就业率脱节,研究生就业率连续几年不及生就业率。在越来越响亮的提倡“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全民教育”中我们看到越来越理性的教育分配与选择!
中国作为立足全球的人口大国,从人才需求到人才储备都是一个长期的战略布线过程,但是我国在人才分布与分配上,就如同长期以来存在的贫富差异一样长期存在。人才的培养随教育部扩招以来似乎渐渐进入一个储备大于需求的阶段,而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在真正的农业需求、工业需求上的技术性人才储备却远远不够。
为什么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面临着毕业就失业,越来越多的高人才完成学业以后便不知所措的局面下还有那么多学子抱着“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心态走向高考那座独木桥呢?多年来,国民们都有着这样一个思想,读书就能有出息,考进大学就有了希望,尤其对于农村父母亲们也有这样想法,只要孩子进了大学脸上便有了光,自己的苦日子便有了奔头。对于许多孩子,也为了父母脸上的光鲜,为了父母的辛苦有奔头而努力挤进大学门槛。进了大学,几年的时光,有的孩子继续保持一贯以来的老师教,努力学的姿态,有的孩子学会利用大学这个小社会,经商、学会培养人际关系,这样一来毕业下来就各见分晓,许多孩子在毕业时感叹:不是上了大学,而是被大学上了!各种辛酸在那句流传的:“上学时我用一麻袋钱换了几麻袋书,毕业了,卖了几麻袋书却换不来买一个麻袋的钱”中被调侃得哭笑不得!
近几年,我们看到陆续有报道重点大学毕业后进入职业院校学习,众网友评论是“给了中国高等教育一记响亮的耳光”。与其这样看,不如看到是中国青年一代陆续的觉醒,从我们的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更去关注社会需求,关注自己的人生选择。读书受教终目的也无非是学有所用,记得大学毕业时关于“大学几年来的感想”探讨时,班里更多的同学感受是如果自己不是要在某个学业领域去做深入专研就更应该从社会角度,从就业角度去关注自己的受教方式。
职业教育近几年的稳就业率给了我们叩响了警钟,是不是再为了那些所谓的光鲜所谓的奔头去挤进大学,学那些人文又或者社科专业,还是为了自己以后的人生规划,要走的路寻求一个对口的专业技能培训?这些,越来越多的九零后孩子们正在给我们答案!